六十花甲之年配资头条,经历过不惑、知天命的年纪,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,他们为人处世相对比较圆滑;
然而,大部分人却不会与儿女交往,尤其是已经成家的儿女,经常说几句就得吵起来,彼此都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。
不过,真正厉害的人,与儿女交往愉快,叫人好不羡慕,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?
答案就是懂得“拆屋效应”,用此法让亲情长久保持恒温,双方都感到很舒适。
与儿女交往的“痛”
中国父母与儿女之间,几乎都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;
就比如做某一件事,父母是经验派,坚信“不听老人吃亏在眼前”,儿女是冒险派,认为“年轻人正是拼的好年纪”;
他们说的话都有理,犹如矛和盾,时间久了,父母与儿女交往就会特别“痛”。
尤其人过六十,儿女或是成家,或是单身,交往过程中,矛盾尖锐且剧痛;
因为两代人生活习惯、教育观念、社交圈子等都截然不同,所以,互相看不惯,谁也不理解谁,更加难以包容对方。
因此,绝大部分父母都选择自己过,离孩子远远的,眼不见心不烦,他们想着孤独、寂寞的滋味儿,也都比和孩子吵架好。
但是,有一些人却能与儿女和谐相处,即使同住一个屋檐下,也不会发生争吵;
甚至双方的社交圈都有交集,他们将亲情关系升级,彼此成为最亲密的朋友。
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?答案很简单,只因他们懂得“拆屋效应”。
“拆屋效应”
父母与子女交往的痛点,其实就是双方谈判失败;
父母想让子女接受自己的观点、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等等;
儿女则认为这是一种“强买强卖”的行为,而一旦不照做,父母就会道德绑架;
称“我含辛茹苦将你养大,你就这么报答我的?”“你不听我的,早晚吃大亏。”
孔子曾说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。
父母用语言、行动强迫子女听话,换来的结果,无疑是关系迸裂,明明是亲人,却不如陌生人亲切,双方都非常受伤。
而鲁迅提出的“拆屋效应”,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问题;
此效应是指一间房子很暗,一人提出开个天窗,其他人会找各种各样理由反对,反过来,当他提出要拆开屋子的时候,其他人就建议开天窗了。
人的本性就是如此,具有趋利避害性,在面对巨大、困难的办法时,本能地寻求相对温和、可行的替代方案;
所以,若你提出开天窗,他们则会想开个小洞,或者用更亮的灯,又或是能对付就对付。
这就像父母和子女交往,你越是催婚、催生、催工作,他们就越容易产生抵触情绪;
本能去想结婚生子、上班工作多痛苦,还不如一个人享受当下,或者躺平,双方谈不拢,自然都不愉快。
因此,真正聪明的人,巧妙利用“拆屋效应”解决了这一难题,下面就来看看,他们是怎么做的。
这样“拆”不伤感情
当父母对儿女有所求时,不妨先提出一个看似“过分”的要求;
就比如说想和儿女住在一起,毕竟很多年轻人希望自己有独立的空间,不愿再与父母住一起;
那么,这时候,你可以提出“你们只要休息就必须回家陪我们。”
现代年轻人都很忙,周末休息更是懒得动,一个个都是宅男、宅女,还有一些人背井离乡,休息日回家不现实;
所以,面对这样一个“无理”的要求,他们就会主动提出折中的方案,接你们到身边,有条件的再租个房子,没条件就多收拾出个地方。
不过,想要让“拆屋效应”不伤感情,父母不要过度干涉儿女的生活,要有边界感,能帮衬就帮衬。
另外,父母与儿女交往过程中,可以适当给出一些暗示,让儿女意识到有更合适的选择;
比如给孩子安排相亲,许多人都很敷衍,草草应付完事。
父母就可以用“拆屋效应”,将相亲对象的相片放在一起,挑出最不合适的人,劝儿女见一见,他们不自觉就会挑自己比较喜欢的对象;
这时候,父母再使用“欲擒故纵”的方法,故意挑理想型对象的问题,儿女就会看到对方的优点。
总的来说,父母与女儿的交往,理应是平等、愉快、充满爱与理解;
但是,两代人精神上的鸿沟,确实难以跨越,那不如运用“拆屋效应”保持亲情的温度。
但父母要注意,运用“拆屋效应”并非是耍心机,而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;
在尊重彼此需求的基础上,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,交往就会和谐、愉快。
-The End - 作者-刘森 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,侵权请联系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